系统管理员
2月初的仁布县切洼乡,狂风大作,寒意凛凛。
走进措拉嘎布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却有了浓浓暖意。此时,索朗次仁正里里外外地忙碌着。
“这段时间厂子暂时停工着呢,我把这些小零碎活赶一赶,节后就能投入生产了。”索朗次仁所说的厂子是去年才投入的蜂蜜加工设备。
几年前,一个偶然的机会,索朗次仁接触到了养蜂技术。通过在西藏农科所两年的学习和在云南等地考察,让索朗次仁萌生了回家养蜂的想法。
“我们切洼乡普纳村是一个搬迁村,村里几乎没有可以耕作的土地,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。青藏高原几乎处处种植油菜,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蜜源吗?”
由最初的摸索到经验的积累,几年间,索朗次仁的养蜂规模越做越大。现在,索朗次仁养了500多箱蜜蜂,一年能产8到9吨蜂蜜。
去年,当地政府拨款300万元让索朗次仁从内地购买生产设备。
“您看,这是我们的原料仓库、洗瓶消毒车间、灌装车间、外包装间、成品仓库……”随着索朗次仁的指引,记者暗自赞叹:真是够现代的!
“这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‘金色元宝’——措拉嘎布蜂蜜。”在成品仓库,索朗次仁拎起一盒包装好的成品递到记者手里。金色的包装鲜艳夺目,“措拉嘎布蜂蜜”六个大字格外显眼。
谈话间,索朗次仁告诉记者,他和党的十九大代表尼玛石曲是好朋友。
“尼玛石曲在老家南木林县养蜂,渐渐打出了品牌,供不应求时也会从我这里取货。现在不同了,我们合作社也要打出自己的品牌!”索朗次仁腼腆地笑了笑。
“我已经申报注册商标了,大概今年3月会有结果。”索朗次仁说,下一步,他家的产品将直接面向市场。
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,尼玛石曲也来到仁布县宣讲十九大精神,他以自己养蜂创业的故事现身说法,触动了很多切洼乡普纳村群众。
“以前,我们这里群众局限在传统观念里,认为养蜂会影响油菜产量。然而,‘蜜蜂授粉采蜜,人类食用蜂蜜’这是最科学的自然规律。”普纳村群众央珍说。
央珍告诉记者,下一步她和丈夫也有学习养蜂技术的想法。
索朗次仁坚信: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在他家的合作社,已经有6名普纳村群众固定就业。
这段时间,已经有普纳村群众跃跃欲试,主动找上门要索朗次仁传授“养蜂经”。
“只要大家谁想学,我肯定愿意无偿教授!”索朗次仁拍了拍胸脯向记者保证。
西藏日报
责任编辑:彭超点赞0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