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统管理员
日喀则日报(记者 董宏磊 根秋曲珍 尼玛卓嘎) 12时25分,索朗扎西准时站在拉日铁路边,当日喀则驶向拉萨的列车经过他身边时,小伙子郑重地举起右手,以礼致敬,直到列车渐渐远去,他才慢慢放下了手臂。
索朗扎西是拉日铁路白朗段嘎东大队一名普通的护路员,看着列车往返于日喀则和拉萨之间,几乎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。像他这样的小伙子,在嘎东大队还有47个。嘎东大队地处海拔3900米以上的风沙之地,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铁路的安全。在这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单位里,每天都要重复着艰苦、枯燥、单一的工作,几乎程式化了。
每天至少走2万多步
嘎东大队大队长拉巴加布给记者一个时间表:早晨7点起床,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后,护路员们到位,开始沿着长长的铁路线进行巡视。“这是早晨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排除铁轨上所有的障碍物,遇到牲畜和野生动物跑到铁路上,我们也要及时清理。另外,还要检查铁轨上是否有石块,或者有松了的螺丝。”拉巴加布说。
检查完辖区每一段铁轨,时间已是9时30分,不要以为走下铁轨,关上护栏的铁门就完事了,他们还要在护栏沿途继续巡视,铁路护栏外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管辖范围,而管辖内容更是出人意料,比如捡垃圾保护环境、保护铁路沿线种植的树木,“我们除了要做好卫生外,要干的活还多着呢。”拉巴加布说。
按照嘎东大队的排班,队员们每天要工作12小时,通过分组,每组两人以上,每个人巡视范围大概在2公里左右。为了确保铁路安全, 队员们要进行24小时的轮流守护,晚上9时30分,等待他们的还有夜巡,排查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。“据软件显示,我们每天最少要走2万到3万步,最多每天要走4万到5万步。”拉巴加布给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。
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
4万到5万步,是一群平均23岁,几乎全是“90后”小伙子创造的,你能相信吗?记者不能不信,因为身为大队长的拉巴加布本身就是一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。4年前,初中毕业的拉巴加布不顾家人反对,毅然决然地从山南老家来到白朗县加入嘎东大队,成为了一名护路员,那时他还不满17周岁。4年来,家人多次劝他辞职,找个收入高的活干,但都被他拒绝了。“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人民警察,但因为各种原因,我上完初中后没能继续上学读书,导致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。但是在护路员的岗位上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。我想为国家工作,为人民出力。看到火车安全行驶在我负责的铁路上,我就打心眼里高兴。这么说吧,我护路,我骄傲!”谈及自己的感受,拉巴加布很坚决地说。
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嘎东大队或者整个日喀则的护路队伍,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。护路队成立4年来,几乎没有满编的时候,以嘎东大队为例,编制是59人,而今实际上是47人。去年4月的情况更糟,41人里竟然有20人辞职。原因很简单,这份工作不仅艰苦,而且工资少,加之又是半军事化管理,连含酒精的饮料都不能喝,自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。据了解,直到2016年,队员们的工资才从之前的2000元涨到3200元,扣除养老保险、伙食费等,拿到手的也就2620元。“说实话,干我们这个工作,基本上攒不下什么钱,够自己的生活费就不错了。还好,队里每天都管饭,每个月上交100元至300元的伙食费就行,衣服也有统一制服,不用自己掏钱买。”想一直坚守下去的拉巴加布忆苦思甜道,“以前哪有房子住,都是住在帐篷里,没水也没电。”像他这样的人确实少之又少,从嘎东大队成立到现在,也就3个人,而且都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除了收入低,护路队留不住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跟家人分离。据白朗县委政法委干部达琼介绍,队员们一个月只有4天假期,大部分队员的家都很远,仅是路上就要耗费两三天的时间,回趟家根本不现实,所以大家大多是半年或者一年才回家看看。至于节假日,更别想了,每逢佳节任务更重。而作为大队的绝对骨干,拉巴加布的牺牲最大,参加工作以来,他就没回家过过一次年,每年大年夜都是守在岗位上,保障铁路沿线安全。
没钱也没闲,导致护路队员的终身大事成了老大难问题,整个日喀则市,75%以上的队员都打着光棍儿。记者询问嘎东大队的几个小伙子,一谈到收入和婚姻,他们都羞涩地跑开了,但市护路办的工作人员却看在眼里,他们一方面多次跟各有关部门沟通,为队员们涨薪水奔波,一方面想方设法招入一些女队员,争取让未婚男女们“内部解决”终身大事。“虽然有成的,但这么做还是治标不治本。”达琼的语气听起来颇为遗憾。
掩饰不住的青春气息
13时40分,护路队员们结束了上午的工作,一起坐到食堂里,等待他们的是五菜一汤和米饭。“平时能保证三菜一汤,今天不是你们来了嘛。”就算是五菜一汤,也都是以青菜为主,里面有肉,但不多,劳累了半天的小伙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。“这跟以前总吃泡面比,可是强多了!”对于现在的饭菜质量,队员们已经很满足了。
为了让嘎东大队队员降低消费,改善伙食,白朗县护路办从一个季度5万元的经费里挤出一部分,投入到大棚蔬菜种植和牲畜养殖,2016年底,离嘎东大队不远的9座果蔬大棚和1个猪圈投入使用。平时由1名队员负责打理,其他队员则在休息时间过去帮忙,这种“以劳养护”的措施,目前已见到成效,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。“现在猪圈里有20多头猪,最多的时候能达到41头呢!”一位队员颇为自豪地说。果蔬大棚也给队员们带来了一定收入,在收获的季节,队里把吃不了的果蔬出售,每名队员每个月可以增加200元的生活费。另外,在温室大棚种植果蔬,也培养了队员们的技能,据达琼介绍,现在已有15名队员成了种植能手,就算他们离开大队,也有了一技之长。
为了让更多的嘎东大队队员有一技之长,白朗县护路办组织了一系列培训,比如厨师、理发、电工、汽修,还跟驾校合作,让队员们学习驾驶。现在帕嘎中队的中队长达平就有了一门理发的好手艺,平时,不仅队员们找他,就连附近村子里的村民也找他理发,而达平却分文不收。嘎东大队负责的拉日铁路沿线农田多,种植户也多,为了图省事,不少种植户会翻越护栏,因为有了达平这样的热心肠,护路队员跟村民们关系很好,在劝阻翻越护栏的行为时,也会得到村民的理解。
在嘎东大队附近,有嘎夏琼、古雄和热康三个村,护路队员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每天不定时到三个村巡逻,保一方平安的同时,宣传护路政策和法规。下午3时,记者跟随队员们来到嘎夏琼村,发现这里的村民跟队员们已经相当熟络,当队员们掏出宣传册时,孩子们一下子全围了上来索要,村里的大人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,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展现在洒满阳光的村口。“我们的队员都要经受半军事化管理,除了冬天,其他时间每天都要接受一个小时的军事训练,被子也必须叠成‘豆腐块’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附近的村民认识到,我们是可以保护他们的,才能让他们信任我们。”拉巴加布说。
当队员们敬礼送走下午的火车,时间已是下午5时30分,也是记者该离开的时候。离开时,一直表现羞涩的队员们齐齐敬礼道别,目送我们的车辆驶出嘎东大队的院子。风沙掠过的沧桑展现在他们的脸上,却掩饰不住这群小伙子的青春气息,正如歌中所唱,“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,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,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……”
责任编辑:彭超
点赞0
收藏